作為ADI在中國市場實施本土化戰略的重要舉措,ADI公司今(17)日宣布加大對中國市場的投資,將亞德諾半導體技術(上海)有限公司升級為亞德諾半導體(中國)有限公司,并將其作為ADI在中國投資運營的總部型機構。
根據戰略合作備忘錄,由ADI 100%控股的亞德諾半導體(中國)有限公司將落地上海黃浦,與當地在科研項目、生態建設、行業交流等各方面展開積極合作。
升級為亞德諾半導體(中國)有限公司后, 與原亞德諾半導體技術(上海)有限公司業務相比,以下六方面的變化最為顯著:
銷售和市場技術支持方面,原來所有的支持渠道保持不變。在此基礎上,ADI中國產品事業部的設計工程師將會在滿足中國市場需求的基礎上,直接面向本地客戶提供更好的產品、研發和設計支持。與此同時,由中國產品事業部設計開發的產品,也會通過ADI的全球銷售體系和渠道系統,向全球市場服務。
ADI中國區總裁Jerry Fan表示,之所以選擇在這個時間節點宣布,主要源于三方面的契機。首先,隨著中國產業升級,邁向數字化,高速發展的中國市場在全球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特別是“新基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等國家戰略的陸續提出,與ADI的核心技術、產品有著巨大的相關性;其次,中國本身不僅市場容量大,而且自我創新能力強,在全球新應用、新技術的發展過程中扮演著“引領者”的角色。第三,以《外商投資法》為代表的一系列政策法規的出臺,對外國企業在中國加大投資、設立集團總部等做法上給予了大力支持,因其把研發與關鍵的運營設立在中國,被認同為中國本地公司,享有和其他中國本土半導體公司一樣的產業政策支持。
“ADI希望抓住中國市場巨大的發展機會,更快速的響應中國市場和客戶的需求,實現本土研發和本地運營,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融入產業鏈和本地的供應鏈,這符合中國經濟雙循環發展的要求。”Jerry Fan認為上述兩點是ADI中國此次升級的核心變化。
盡管從“ADI(上海)”升級為“ADI(中國)”,讓其擁有了從需求調研、產品定義、研發、市場銷售與運營的全方面能力,但出于眾所周知的原因,也讓外界對新公司未來產品和技術的知識產權問題產生了些許疑問。
Jerry Fan對此表示理解,并指出,知識產權是非常復雜的問題,在半導體行業尤其如此。究其原因在于所有的半導體企業目前都處于全球化部署階段,很多的產品開發都是世界各地研發中心和研發人員共同合作開發的成果,針對最終產品做IP區域性切割,是件極其困難的事情。
此外,半導體行業擁有的“迭代”特性也不可忽視。由于很多半導體產品的開發是迭代式的,引進的技術每迭代一次,它本身的IP屬性和IP比例就會變化一次,而IP最終的產權比例是按照投入的人力與花費的時間比例來計算的,所以很難在某個固定時間內擁有固定的IP比例與屬性。
他相信隨著ADI中國產品事業部的建立和對研發的持續投入,屬于中國本土的IP累積會越來越多,發展會越來越快。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產品事業部成為產品決策者后,所有技術的都由ADI中國團隊重頭開始研發,“ADI中國針對中國市場定義、研發、執行項目的時候,我們會根據產品應用市場,商業模式,法律法規等元素,優先選擇合適的IP”只有充分合理的利用ADI全球資源進行系統性整合,做出領先的創新型產品,才是唯一正確的選擇。
在談及未來與本土模擬公司有可能發生越來越多的“遭遇戰”時,Jerry Fan在強調,我們已經把自己看作是中國本土市場的一員了, 很多本土公司的發展很好, 高水平的競爭是這個行業要發展的必經之路,ADI(中國)的優勢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可充分利用ADI 50多年來積累的全球IP”的同時,更突出了質量和供應鏈體系對一家模擬器件公司的重要性。
他表示,過去的15年里,ADI中國研發中心已經有了人才和技術的積累,在高性能模擬、電源管理、隔離等領域累計擁有63項專利,以及126項待審核專利,在面對中國市場進行自主決策時,將會擁有明顯的競爭優勢。很快,公司就會面向汽車電氣化、光通訊、健康醫療保健、消費類電子、以及電源隔離技術五大領域,推出專為中國市場量身打造的產品與方案。
魏少軍教授在2020 ASPENCORE第三屆“全球CEO峰會”上發表題為《人間正道是滄桑:關于大變局下的戰略定力》的演講時曾指出,中國已經融入全球技術體系,我們不可能離開這一體系去走回頭路,另搞一套體系,這是不可能的事情。產業界也要防止用極端主義和封閉發展的錯誤思維來代替全球開放合作主旋律的做法,中美半導體產業中必須在競爭中才能發展。
而作為ADI歷史上第一次成立的區域性控股公司,新運營模式下的中國研發團隊不再是全球研發路線中的supporting role,而是變成了一個自主決策的產品中心,做什么產品,使用什么樣的技術,都是由中國團隊決定。在生產合作伙伴的選擇上也會越來越多的考慮中國本地市場能力強的伙伴。這樣的變化,保證了產品規格、上市時間以及供應穩定性符合中國市場的要求和節奏,得到了相當多頭部客戶的正面反饋,認為這正是他們想要看到的跨國公司在中國進行本土化決策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