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電子商情從外媒獲悉,印度目前在海關“設卡”嚴格控制從自中國進口的電子產品的檢測,審批時長從15天延長數倍,超過兩個月或更久,包括海康威視、緯創、小米、仁寶等企業都受到嚴重影響。蘋果新款旗艦機iPhone 12也“躺槍”...
據路透社引述業內人士消息,印度目前嚴格控制從中國進口的電子產品質量驗證,批準速度拖慢,導致上個月蘋果新款iPhone的進口放緩,包括小米等企業生產的其他產品也都受到影響。據報道,自今年8月起,負責管控產品質量的印度標準局 (BIS)開始推遲來自中國的智能手機、智能手表、筆記本電腦等電子產品的批準。過去只需約15天即可通過申請,如今有些則要超過兩個月或更久。
消息人士表示,雖然蘋果在印度有組裝業務,但是最新型的 iPhone 12 系列仍由中國進口,蘋果多數產品的組裝生產也在中國。為此,蘋果印度公司高層呼吁BIS需要加快審批速度,并保證蘋果將繼續擴大在印度的組裝業務。 目前尚不清楚iPhone 12的審批程序被推遲了多長時間。
據BIS的網站數據,截至周三,有1080份提交的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和其他設備的申請正在等待中,其中669份申請的等待時間超過20天。此外,其中部分申請自9月以來就一直處于等待狀態。
數據顯示,這些包括緯創、仁寶在中國內地的工廠生產的設備以及杭州海康威視的設備申請。小米和 Oppo 等公司的智能手表產品也受到BIS批準延遲的影響。
今年7月,印度貿易部還要求進口商獲得特殊許可證,限制電視機的進口。知情人士指出,此舉將傷害小米和三星電子等公司的利益。據悉,小米未能獲得進口約3萬臺電視機的特殊許可證,而三星也面臨類似的進口障礙。
事實上,BIS的做法,剛好與當地“自力更生”運動理念相悖。
今年5月,印度宣布開展“印度自力更生”運動,希望效仿東南亞,通過人口紅利,將大量的工人農牧業轉移到工廠車間,以提升本國在全球制造業的份額中獲取更大的比例。為此,印度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政策來吸引外資在印度的投資的激勵措施,希望促近本土電子制造業的發展,減少中國商品進口,同時增大印度出口量。
需要注意是的是,當BIS推遲并放慢來自中國的相關智能產品的批準,打擊到這些企業的同時,印度電子與資訊科技部仍在鼓勵這些公司到當地投資設廠或擴大產能,早日實現“自力更生”計劃,并縮小中印兩國的貿易逆差。
截至發稿,包括蘋果、小米、緯創、仁寶均未公開置評。海康威視拒絕置評。
事實上,印度近年來在貿易、投資、市場準入等采取的一系列保護主義政策,與印度總理莫迪在兌現“要促進和保護本國制造業免受進口產品競爭沖擊”的承諾不謀而合。在今年,在疫情暴發對全球產業鏈格局的重塑下,似乎為莫迪的為推動本國制造發展計劃——“自力更生”迎來空前機遇,早日縮小與中國貿易逆差有望。
不過,這一計劃的推進是否能為印度經濟帶來積極的經濟效益還有待觀察。
據了解,在2014年,莫迪上任后推動的“印度制造”(Make in India)計劃中將制造業在國民經濟的比重從15%提至25%。據世界銀行數據顯示,在這一計劃推行期間(2014年至2018年),制造業占印度GDP的比重不升反降從15.1%下滑至14.8%。
國際電子商情了解到,在截至2019年3月的財年中,中印雙邊貿易額為880億美元,對中國的貿易逆差為535億美元,是印度的最大貿易逆差國。而印度近年來采取的包括加征關稅、限制進口等保護主義政策確實縮小了這一數字。
數據顯示,在2019年4月至2020年2月,印度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已經有所下降,為468億美元。不過,有數據(截至2020年8月12日)指出,自6月以來,印度自中國的進口額連續2個月上升。
“這些舉措損人不利己,中國是公認的制造大國,大部分高科技企業在中國都設有產線,印度此舉也會對這些企業帶去沖擊;另外,中國也被全球企業視為最大市場,印度制造發展起來,東西要怎么出去呢?貿易本就是雙邊的,國家也有能力采取反制措施,只是不愿意那么做罷了。”業界人士分析,這些限制將為國內電子產品、網絡設備出口帶去一定沖擊。此外,在提高貿易壁壘的的前提下,就算印度帶動發展也不見得產出太大的經濟效應,“因為貿易是雙邊的,保護主義促出口進展十分有限,在損害本土競爭力的同時,還可能讓外資失去投資信心。"